close
因為身體不適這周末沒有安排出遊行程,
但是鄭妹跟鄭點一直吵著要外出,只好帶他倆到對面的八里閒晃!



好久沒有到挖子尾走走了,
自然保留區的入口跟步道沒啥太大的改變!



之前拍候鳥伊人的那個斜坡被改建成很醜的碼頭,
只能站在高處教鄭妹看不同種類的螃蟹跟彈塗魚,



一旁沙灘上滿滿的小白點,走近一看都是白色的小螃蟹,
附近的紅樹林有成群的白鷺鷥飛翔也很壯觀!



鄭妹今日心情佳,烈日當頭下很配合的不斷跳躍,
瞧她跳得多麼輕鬆多麼愜意,
讓她爹拍到了幾張很得意的飛躍作品!

八里僅存的~張氏古厝


以下轉載自網路~
建築沿革
清朝乾隆早期的1750年代,就有張氏先祖從中國福建泉州府同安縣到此地開墾。而張家古厝於清朝同治年間落成,距今已130餘年,當時八里坌港口機能已經喪失,是農耕墾拓定著生根的時代。據張家阿嬤說,這棟大宅的紅磚、木料都是唐山來的,師傅也是從唐山請的。

鑑賞重點
首先看空間,這是三合院,座東北東朝西南西,方位角大約240度。用門樓仔與院牆,圍出小小的內埕,早年務農時代則於廣大的外埕曬穀子。正身是「三間起」,正中央大門退縮,稱為「凹壽」,凹壽的地方是「捲棚頂」,兩邊有拱門,經過「巷路」可以連通「伸手」(護龍)。
其次看屋頂,屋頂鋪平板台灣瓦,「硬山」形式的馬背屋脊,原先應該有作剪黏裝飾,因為年代久遠大多已經掉落了。屋簷是「火庫起」:用磚層層疊出屋簷,屋架部分則是將大樑架在山牆上,屬於承重牆的系統。

再來看磚作,正身外牆是「金包玉」的作法:外面以尺二磚包著土埆磚,室內的隔間牆則是用土埆磚砌造,外表上石灰粉刷,再描上灰縫模仿磚牆的外觀。這些唐山來的紅磚,尺寸跟現代的機器磚不一樣,比較寬大也比較薄,外表還有斜斜的細黑紋,這叫做磚紋,是在燒製紅磚時因為紅磚斜向相疊,爐火燻到的地方就會產生磚紋,具有特殊的美感。

接著看石材,仔細看院牆與門樓,採用兩種不同的石材,牆身是黃色的、質地較鬆脆的唭哩岸石,這是士林一帶出產的石材,需要支撐磚頭或必需耐磨的部分,像門樓的過樑、兩側石條與門檻等,則採用本地出產的觀音山石,這叫因材施作,並且能配出活潑的顏色。

最後看木工,張氏古厝最精彩的部分是小木作:門與隔斷牆。正身的大門是氣派的三關六扇門,素色的大門,門扇上的拼木櫺條雖然因為多年來海風與日照的交互作用下產生風化現象,但仍能讓人讚嘆當年木作師傅的巧手,正廳廳頭的木造櫺窗也是如此。



離開挖子尾到八里岸邊讓鄭妹鄭點走走,
狂奔的鄭點又仆街啦~但是這次說什麼也不肯自己爬起來,
堅持倆手舉高高對著我們喊~抱抱!抱抱!
哈哈~因為討厭摸草地而維持這樣的姿勢,看來腰力不錯喔!



這個觀景亭可以遠眺對岸的漁人碼頭跟情人塔,視野超寬的,
不過風超級大的,想必冬天一定冷爆了!


【 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

    「挖子尾自然保留區」位於台北縣八里鄉淡水河出海口的左岸,緊臨觀音山台地,周圍有大屯山系和觀音山系形成天然屏障,與淡水共扼淡水河口,因為入海口地形彎曲,所以稱為「挖子」。此地為一典型的河口生態系,水筆仔攔截淡水河挾帶之大量泥沙及有機物,形成一片沼澤地,又因有著風平浪靜的潟湖地形,提供了水筆仔最佳生長環境,因而形成生物豐富多樣的河口紅樹林生態系,且為本省紅樹林分佈最北的地方,也是全球緯度最高的一處紅樹林保育區,與竹圍、關渡同為淡水河系三大紅樹林區。但由於河水受到污染,且有許多業者於該區附近採砂,致使具有國土保安功能的紅樹林生存受到威脅。為了保存紅樹林及其伴生動、植物所形成的生態系,避免受到人為干擾,行政院農委會於1994年將該區公告為「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挖子尾自然保留區」為濕地生態系,具有豐富的生產力,由於淡水河的沖積及日復一日的漲退潮作用,帶來了豐富的有機質,為區內的溼地與沙地營造出特殊的生態環境,是鳥類、蟹類、候鳥極佳的棲息地。本區的生物特色是種類不多,但數量可觀,鳥類以候鳥為主,每年九月至翌年四月間,鳥況頗佳。當潮水退乾時,候鳥會在外灘覓食,當潮水漲滿時,內陸的泥灘就成為其棲息地,只要拿著望遠鏡仔細觀察,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保留區中闢有木棧道供遊客徜徉其中,且可近距離的觀察水筆仔生態,而沿途的解說牌,更可讓遊客自導式的完成一次知性旅程。台北縣政府目前已將八里渡船頭、老榕碉堡、左岸公園、挖子尾自然保留區串聯成了「八里水岸步道」,這個步道並延續到鄰旁的十三行博物館,現在這裡已成了大台北地區民眾假日休閒的最佳去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閉海晴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