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f4.wretch.yimg.com/fwc501/94/1820566377.jpg&width=191&height=421)
關於燈塔管理 交通資訊
多年前曾跟公仔一家人造訪過觀音鄉,
就曾拜訪過多處蓮花園.永安漁港與白沙岬燈塔,
今日的白沙岬燈塔一樣禁止入內,
燈塔後方多了一個小小的步道,
可以通往觀音海水浴場,還有一做大佛像,
燈塔跟佛像遠遠一比,好像變成小人國尺寸一般!
TONY網站說明:(這座燈塔高 三十七公尺 ,為全台第二高的燈塔,僅次於鵝鸞鼻燈塔,在台中港燈塔未興建前,曾是台灣本島最西邊的燈塔。白沙岬燈塔,曾於民國九十年 (2001年)被票選為「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次年,被列入桃園縣縣定古蹟。白沙岬燈塔建造於日據時代,歷經數年施,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完工開燈。塔身的構造為磚石圓形建築,採用古法以糯米拌黑糖、石灰黏合,歷史已超過百年。白沙岬燈塔並未開放參觀,大門鐵柵深鎖,門禁森嚴,門柱上白底的招牌寫著黑字「財政部關稅總局白沙岬燈塔」。)
桃園文化局網站介紹:
白沙岬燈塔是台灣島最西邊的燈塔,百年歷史,雪白色的燈塔矗立在觀音鄉之海岸,日治時期即為台灣著名之勝景。燈塔除了是重要的航運交通設施外,在早年更具有軍事哨戒及氣象測候的功能。清末的燈塔多由英、法等國整體進口,製造商將塔身、燈具的零件預先鑄造好,再以船運至預定建塔之處,以類似造船的技術裝配即成。但始建於日治初期1899年、耗費三年完工的白沙岬燈塔並非由鑄鐵組裝而成,乃採日語所稱的「煉瓦石造」之雙層磚石耐震構造,是其特殊之處。塔身由紅磚疊砌而成,燈塔的上段由大塊石材組砌成托架,承托鑄鐵造的塔頂。本燈塔的燈具、稜鏡與重鎚儀器均由法國進口,同時還保存著一座由上海機器局製造的時鐘。白沙岬燈塔為高37公尺的白色燈塔,巍然屹立於觀音鄉海岸邊,自落成之時起即為桃園海岸的一大勝景,歷經數度地震風災,二次大戰時更曾遭盟機掃射,然燈塔仍迄今屹立不搖、照亮著台灣海峽。 由燈塔四週的圍牆與壕溝遺跡,依稀能感受當年如軍事要塞般的森嚴氣息。雖然附屬的辦公室與宿舍已經改建,但燈塔主體在海關人員的仔細維護下,仍大致保持著當年的外貌。庭園內仍有日治時期的日晷。
關稅總局原名「海關總稅務司署」,成立於咸豐四年(1854年),早期除徵收關稅外,也曾負責籌建海軍、港務、郵政、助航設備、氣象、教育、外交等業務。民國成立以後,其組織制度一直沿襲下來,直到「財政部關稅局組織條例」經立法院三讀通過,總統於 民國八十年二月一日 明令公布後,正式改名為「財政部關稅總局」。
中國早期僅有土造的燈塔,設備相當簡陋。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後,咸豐十年(1860)簽訂「北京條約」,清廷於同治五年(1866)清償賠款完畢,各國同意海關代徵的船鈔,提撥十分之一交由海關總稅務司統籌保管,做為發展港務工作之用,為海關成立海務專責機構的原因。海務專責機構的主要職掌為港務管理、燈塔浮標及一切便利航行設備的裝置與維護、沿海及內河航道的測量、河海航道圖表的繪製,與氣象報告的紀錄等。因此,燈塔的建造與管理便由海關負責,這項制度沿襲至今,台灣成為世界上唯一由海關經管燈塔業務的國家。
1.由中山高平鎮交流道接「台66觀音-大溪快速道路」,至台15平交匝道右轉台15縣,直行至濱海路大潭段與武威段交會處,左轉信義路,直行至中正路口左轉光明路,即可通往白沙岬燈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