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書櫃裡挖到一本2004年的泰山小摺頁,
送鄭妹上學後,馬上出發來個快閃行!



原來我們家離泰山滿近的,開車過來約20分鐘!
先參觀明志書院~整修得美輪美奐,嗅不到啥古味了,
就連敬字亭也改裝的超亮眼,跟之前拍過的截然不同!



北台首學‧明志書院有「北台首學」美譽的明志書院,位於明志路二段276號,是北臺灣最重要的文化史蹟之一。清乾隆28年(1763),福建汀州永定籍貢生胡焯猷鑒於北臺無學舍,而捐出瓦屋一進五間,廂房十二間的屋舍成立義學,並捐出八十甲水田做為學產,以租佃所得供應書院的各項開支。隔年夏,閩浙總督楊廷璋撰文以誌此事,並將義學命名為「明志書院」。明志書院前,有座敬文亭,清同治13年(1874)修建此亭時留有石碑一方,記載年代及捐銀者名錄。

接著去頂泰山巖,爬上階梯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廟前有一個很寬敞的廣場,而且所有的香爐都集中在廟口~
即使是平常日香客仍是絡繹不絕,





裡頭供俸很多神明~顯應祖師.財神爺.註生娘娘.文昌帝君.土地公...

泰山區有二座泰山巖,由於泰山地勢西南高稱頂泰山,東北低稱下泰山,因此二座廟就以所在位置,區分為頂泰山巖與下泰山巖。兩座泰山巖奉祀主神同為顯應祖師。頂泰山巖建於崎子腳,為清乾隆年間,距今約250年,福建泉州安溪人李符記氏之祖父序彥、祖叔父序原,由其原鄉奉迎顯應祖師寶像來台奉祀於本區崎子腳。後因香火鼎盛信徒日眾,下泰山地區信眾咸認「朝山不便」醞釀分祀,距今128年前,即光緒元年(1875),由當年黃永來及蔡烏豬二位董事倡議並獲諸信徒捐應,逐自頂泰山巖分祀創建,即是今下泰山巖的由來。 

泰山也有一條老街~溝仔墘老街!



因為附近停車不易,只有鄭爸下車拍照,
聽說下泰山巖香火超級鼎盛,
有機會再來好好朝拜一下順便到公有市場吃喝一番!

溝仔墘老街溝仔墘老街又名仁和巷,即今明志路一段256巷。「溝仔墘」即指小溪流旁邊。清乾隆時期漢人至山腳地區開墾,在此形成聚落,小溪流則是他們引大窠坑溪水通流灌溉之用。溝仔墘它開發的早,但真正成為商業雛型,是在清光緒年間,由於位於林口往返新莊台北必經要道,林口附近的農產品,經由此陸運新莊或埒頭再船運艋舺等地,溝仔墘街自然是他們休息和採買日常用品的地方。溝仔墘街只有約100多公尺,但聚集了四十多戶人家,經營茶、米、雜貨、染布、藥房、木材、客棧、豬肉攤、剃頭店等店家,造就百年前繁榮景象,然明治37年(1904)新泰路泰林路的完成,及後的昭和4年(1929)明志路也拓寬為汽車道,溝仔墘街因此逐漸沒落。今日的溝仔墘老街,已成為純住家的社區,但我們仍然能從一些建築文物,找尋當時的景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閉海晴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