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坑老街的解說牌(在地上,沒注意會錯過)
「坑」在客家話中指的是小溪澗或水渠,據說是因為有「蔗蔀坑」、「火劫尾坑」、「鴨母坑」三條水渠流經本地,故稱為三坑子。既然豬頭明說龍潭是他的訪視區域,
他也去過三坑老街,
就凹他請假帶我們去,
恰巧遇到火車大誤點,
所以他只好騎著瓦斯車到龍潭的客家文化館跟我們會合,
我跟自閉第一次拜訪客文館,
只能說相見不如不見,
空有外觀的一棟建築,裡面的展覽乏善可陳,被批浪費人民納稅錢實至名歸!
三個人開著小銀很快就找到昨天我們擦身而過的三坑老街,
原來沒有任何指標,解說牌也只是小小的立在地面上,是給好兄弟看嗎?!
原本我相當期待的黑白水,竟然就只是路旁邊的小小水溝…
再往前走,經過了威武堂就看到只剩短短單排的老街,
不過不是假日,所有的有名小吃都沒有開門營業,只買到一根還算好吃的日本冰棒。
老街路底就是當地民眾的重要信仰地~永福宮,
看起來頗有歷史,還在此巧遇三坑的村長,豬頭明當然把握機會閒聊一番。
我們兩個先行走到青錢第古厝,不過正所謂外行人看熱鬧,
還好我有事先做功課,趕快拿出來惡補一番,才知道青錢第的由來。
再沿著指標走到開庄伯公廟,這裡的舊址跟青楓老樹比較有看頭,
坐在樹下乘涼相當舒服愜意。
就這樣?
「目前為止,我感受不到值得的地方…豬頭明!
就這樣浪費掉我們兩個半天的補休?」自閉顯然快要捉狂了!
雖然之後還去大平村看了大平紅橋,
不過那只是更加深我們兩個的無奈…
看來空有老街沒有美食,還是讓人覺得空虛!
不過三坑老街沒有再造之後的華麗,反到有著濃濃的古樸味,
是唯一讓我覺得讚賞的特色。
所以如果你閑到發慌、閑到無處可去,那就去見識一下吧!
知識加油站
三坑子因為臨大漢溪,從前是往來大溪與內陸聚落的重要水陸路轉運站,商旅絡繹於途,老街上有客棧、酒館、餐飲點心舖等商店,繁華一時有所謂「龍潭第一街」之稱。
桃園大圳與石門水庫大壩完成之後,大漢溪的水位下降,三坑子也喪失了水運之利,人聲鼎沸的老街逐漸沈寂。漫步在老街上,你可曾注意到上百年歲月裡遺留下來的先民足跡。
2.「武威堂」也是以地名做為堂號的,和「清河堂」、「百忍堂」、「武威堂」,其實是同一個堂,但是後來分開了。
以前張、廖、簡是一家人,以前我們的祖先,因為做了官後來出了問題,從中原往南逃難的時候,一部份姓張,一部份跟大媽姓廖、一部分跟小媽的姓簡,所以張、廖、簡三姓同宗,所以但是廖、簡二家的人,生前是姓廖、簡,死後就要認祖歸宗改姓。在以前是規定的很嚴格,張、廖、簡不能通婚。
3. 永福宮位於老街底,建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註2),是三坑子最早的廟宇,也是三坑子居民的信仰中心。廟宇外觀古樸典雅,三川脊雕飾精巧,二條飛龍各在廟脊左右飛騰,垂脊末端的牌頭則有福祿壽三仙及騎馬的武官造型人物。永福宮三川殿的門面仍是古樸的木造格式,斑駁的油漆,透露出年代的久遠,樸拙動人。永福宮經過三次遷移,大正十三年(1924年)才遷移至此,殿內的龍柱上還可看見「大正十三年」的落款題字。廟內最初是祀奉客家人所信仰的主要神祉-三山國王,後來改以神格位階較高的三官大帝(堯、舜、禹)為祀奉主神,而以三山國王為配祀的神。廟裡亦配祀閩南人所信仰的開漳聖王。永福宮裡有老人在泡茶聊天,廟前的廣場則有兒童在玩耍。這裡既是三坑子聚落的信仰中心,也是居民休憩的主要場所。
4.「青錢第」為傳統三合院古厝,背倚蓊鬱的小丘,座落於一片田園中,顯得相當幽雅。三合院右廂為雙護龍,左為單護龍,古厝的風貌相當完整。正廳的門額,以紅底金字寫著「青錢第」,左右門聯寫著:「青出群英人稱瑞鳳,錢名萬選世仰雲龍。」辭句意境平平,而左右對聯之上的牆壁各鑲嵌一立姿的蝙蝠雕飾,造形特殊而引人注意。蝙蝠,取其「蝠」與「福」的吉祥諧音。「青錢第」為張姓人家,因祖先經商致富,曾自行發行「青錢」賑災,民眾憑青錢可至銀莊去兌換銀兩,所以受到皇帝旌表,被稱為「青錢第」。「青錢第」約建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歷史超過百年,政府曾有意將其列為三級古蹟,但因屋主反對而作罷。下次來三坑子能否還能看見「青錢第」,「青錢第」能否維持古樸的模樣,還是個未知數,其中還有變數存在。
5. 「開庄伯公廟」。「伯公廟」就是土地公廟,因客家人稱土地公為「伯公」,所以稱為「伯公廟」。「開庄伯公廟」是三坑最早的土地公廟,如今已經蓋了新廟,舊的伯公廟還存在,就位於新廟的後方,約只有 一坪 大小,以紅磚砌成,相當的古樸。
6. 大平紅橋是當地著名的古蹟,曾入選文建會票選台灣百大歷史建物的第六十五名。大平紅橋,建於日據時代大正十二年(1923年),橋頭有一棵老樹,老樹附近的山壁前豎立著一座建橋紀念碑,由三塊花崗石所組合,兩旁為細長石柱,中間為方形石面,碑文已漫滅,字跡則已難以辨識。大平紅橋,以紅磚打造,所以被稱為「紅橋」,長十餘公尺,跨越打鐵坑溪,總共有五個橋拱。這座橋曾是大平村對外的主要連絡道,是早期大平村居民挑貨去三坑販售必經之路。紅橋兩岸,應連繫昔日的古道,如今的橋頭兩岸,一邊接往私人的土地,一邊則還有一小段古道遺跡,為鵝卵石鋪成的石階路。我好奇往上走探尋通往何處。往上走幾公尺路,就發現右側有一老樹,樹旁有一古墓,墓碑字跡無法辨識,墓碑開頭有個「敕」字,墓主是官宦人家,這應是一座清代的古墓。繼續往上走,來到一處停車場,又有小路往上走,接著變為水泥小巷,穿越水泥樓房,出口接台三乙公路。巷口民宅的門牌為「中正路三坑段727號」。古道至此消逝,變為公路。台三乙公路,或許就是昔日的大平往三坑的舊路改建的。
交通:三坑子交通資訊如下~
從北二高下龍潭交流道後,循大昌路,接中正路(113縣道)直行,往石門水庫的方向一直走,至進入中正路三坑段(台三乙),過泉橋中學、中山科學院後,在公路指標5.5公里 至6公里 之間,在「石門一號橋」前左轉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