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難得好天氣,硬是提早一小時離開公司,選擇到附近的中壢找尋古蹟。
第一站來到
「燃藜第」古厝&紅樓,根據網路資料紅樓應該是間客家餐廳,
但是我們造訪時已經貼上頂讓的紅紙條,人去樓空!
(紅樓是燃藜第的附屬建築物,位於三合院左護龍旁,建於日據時代明治四十三年(1910),歷史將近百年。據桃園縣文化局網站的介紹,紅樓的建築樣式神似英國十九世紀中後期發展的殖民地樣式建築(Verandah Colonial Style)。這棟紅樓就是模仿這種造形的擬洋樓建築。二樓的拱廊是紅樓最大的特色。)

接著我們走到隔壁,一探「燃藜第」古厝
(「燃藜第」是什麼意思呢?查資料才得知,藜是一種植物,古人用來作為燃料,作為照明,可以傳火徹夜。後人用「燃藜」比喻夜讀,有「勤學」之意。古厝主人以此命名,頗具深意。「燃藜第」為劉姓人家。),
裡頭還有人居住,所以一樣只能在門外探頭探腦。

第二站回到中壢市區延平路「新街國小」旁的「聖蹟亭」。
(聖蹟亭,就是所謂的「敬字亭」或「惜字亭」。傳統習俗,寫過文字的廢紙,不能隨意丟棄或踐踏,須送到「聖蹟亭」來焚燒,這是先民對文字及知識的一種敬重態度。文以載道,一向是中國文學的傳統。文字傳遞道統,對文字尊敬,亦隱含著對先聖先賢的敬意。「惜字亭」,命名為「聖蹟亭」,其意義在此。這座聖蹟亭據說已有一百六十幾年的歷史,約創立於清道光年間,今日的形貌則是日據時代改建的,所以融合了中西建築的風格。三層亭塔,高約 三公尺 ,立面以洗石子砌成,有大正時期流行的巴洛克雕飾,底座為八角形,中層為四邊形,上層為六邊形,正面浮刻「聖蹟」二字。最上方的亭簷則是中式飛檐。這是全台現存的惜字亭中少數具有洋味的,表現出日據時代初期的西洋風建築特色。)
地點相當不明顯,左邊為福德宮右邊又被天橋擋住,
還好事情有先做功課,不然很容易就錯過了哩!

中壢地名由來:客家話稱山間小溪為「澗仔」,坑谷地形為「壢」。「澗仔壢」是指兩溪中間凹谷地形。中壢位於老街溪與新街溪中間坑谷地帶,因而得名。「中壢」這個名詞出現於乾隆50(1785),為「澗仔壢」的別名,是指台北至新竹的中途點。當時從台北至新竹均屬於淡水廳所管轄,廳治設於新竹城(舊稱竹塹) 。地名資料參考《內政部台灣地區地名查詢系統》。  

網址:http://gis210.sinica.edu.tw/ 


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376.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閉海晴天 的頭像
    閉海晴天

    閉海晴天

    閉海晴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